2024年度(32篇)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

时间:2024-04-04 16:5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32篇)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供大家参考。

2024年度(32篇)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

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32篇)目 录

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32篇)

目 录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刘薇: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1 

2. 朱克力: 

“新质生产力”要义  4 

3.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何畅: 

*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传递出什么信号?  8 

4.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煜: 

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12 

5.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叶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未来竞争优势  17 

6. 四川省W省*府决策咨询W员会副主任李后强: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背景和主要特征  20 

7.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刘润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24 

8. 南京大学原党W*记洪银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9 

9.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蒲清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31 

10.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日者: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发展新引擎  35 

11. 段官敬: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  36 

12.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39 

13. 山东大学杨蕙馨山东科技大学焦勇: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42 

14.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44 

15.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许勇: 

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  47 

16. 政武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50 

1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明磊彭思凡: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创新力量  54 

1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57 

19. 新质生产力:源头是新科技变革动能  61 

20.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高层密集点题“新质生产力”释放哪些信号  63 

21. 市人大代表夏鸿飞: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66 

22. 西江日报评论员莫比林: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68 

2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70 

24. 南方日报评论员: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73 

25. 新华社评论员: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75 

26. 金观平: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产业链  77 

27. 郭军: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79 

28. 新质生产力就是新的投资方向  80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杨开忠: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82 

30. 以金融创新助力珠海厚植新质生产力  87 

31. 天津日报评论员: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90 

32. 科技日报评论员: 

做好创新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92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刘薇

  近日,A总*记在中共*央*治*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20D以来,A总*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问题。

  党的20D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 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 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知识和信息为要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是指高质量的生产力。这种高质量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做到形成绿色生产力。

  当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如火如荼。

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3.05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9.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将达到2.55%,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6.5万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14.5%。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涌现出很多引领创新发展的企业。中国各地区也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新增长引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设立10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未来产业人才。

  在制度环境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将重点布*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重点布*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二是要素配置效率还不高, 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由于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隐患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四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五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影响创新活力和效率。

  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要锚定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为导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勇闯新赛道。以改革为动力,以人

才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着力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体来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应用;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强人才引育和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要义

朱克力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无论是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还是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眼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热词,这些新技术与现实经济世界的关联,也更为清晰和更为深刻起来。

一、何谓“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什么?

  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 提出了塑造中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由此,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成为“质”的锚点。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当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性战略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一是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因此,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

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培育竞争新优势。

  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蓄积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二、为何要在东北提出,背后有何深意?

  这是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考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

  显然,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经济”,截然有别于东北地区传统的“老工业”。对东北地区所代表的后发区域而言,加快转型是必答题。因此,面向未来,这些区域的发展引擎、创新动能和牵引力量,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换、转移和集聚,可谓至关重要。

首先,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模式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传统制造业等为主导。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发展格*变化,东北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重要任务及严峻挑战。

  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再者,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

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故而,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后发区域,更应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推动生产力变革,通过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创新中强内功。

  惟其如此,方有可能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转机。

三、“一核两翼”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跃升,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核两翼”。

  “一核”是产业升级。无论是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对各地而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未来产业,走具备各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

  “两翼”的一侧是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推动旧有生产关系逐步瓦解、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形成的动力来源。谁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技术价值作用的科学理解和深度挖掘。如今,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各地要做的,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

励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翼”的另一侧是人力资本跃升。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

  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

  可见,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牢牢抓住“一核两翼”, 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焕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定能更快形成并更大释放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

*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传递出什么信号?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 何畅

  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出*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

  *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并提出九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A总*记原创性提出的新概念。今年,他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A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从“加快形成”到“发展”, 体现出*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新概念蕴含的深邃逻辑,在不同层面对应采取针对性举措,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一、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取主动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基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

  具体而言,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以下三个主要方向: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站在更高起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要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适应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新质人才”支撑。

  二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类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跨学科、  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建设一批能够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

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如今,我们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具有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自主创新。因此,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因素显得尤为关键。未来,要从保护鼓励创新的角度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社会范围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领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制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政策能够引领其发展方向。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天然的人口红利,VX:3231169整理, 通过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产业模式融入既有全球产业链分工格*,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产业创新的自主培育,在一些核心产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 面临“卡脖子”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要求我们通过产业政策由侧重产业的规模扩张向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优化更新,把诸多优势整合转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市场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竞争主动权。

  一方面,要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政策上更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适度超前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布*,树立正确导向,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和结果导向,减少过渡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不合时宜、不符实际的政策出台对产业发展起到相反作用。

三、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在集聚中促进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实现集群发展,特别考验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布*。

  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天然优势,用好用足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这不仅能够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1+1>2”的规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加强党*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东北地区依托其特有的工业基础,对区域内部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提升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西部地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结合本区域特色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在优化国土空间布*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才能避免各地区“闭门造车”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尝试在大区板块、城市群、省际及省域内部多个层次构建起协同创新网络,以此汇聚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合力。

  与此同时,要避免简单的生产要素堆叠。切忌以生产要素的机械化、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创新主体意愿动力,“顺水推舟”搭建创新集聚平台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并首次将企业定位为创新主体。*央全面深化改革W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明确“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党的20D强调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营商环境改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企业、爱护企业家就是在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合理诉求就是在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府既要增强“店小二”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制度法规等营商软环境,又要重视配套, 提升宜居水平硬环境。

  具体而言,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有如下几个主要方向:

  一是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支持,用“有形的手”为企业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要在资金、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搭建激励企业创新的制度, 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

  二是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多中小微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是引导社会各方面主体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行为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方面的支持协作。*府要从更高层面和更广维度引导科技创新相关方支持企业,在更深层次上培育真正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创新土壤。

  归根结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府服务功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让社会各界共同凝聚而成的强大合力成为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宝贵优势。

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实体经济的第一方向,实体经济是创新发展的承担主体。2023年9月,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日前,*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再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提升,又提出了新阶段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命题。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具体指向。

一、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现有理解的共识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新质生产力包含物质、本质、质量、品质等,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为核心的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必须从新质生产力与现有生产力的本质区别进行, 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一是生产力驱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其一,生产力核心驱动要素的根本性变革。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要素投入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创新生产要素,形成新生产过程,创造新产出,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二,创新驱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生产力跃升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表明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然而, 与现有生产力相区别,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从科技创新推动转变为全面创新驱动。在创新领域方面,由重点领域创新向全领域创新转变,即从科技领域创新,转变为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以产业创新为引领,涵盖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等在内的全领域创新。在创新主体方面,由重点主体创新向全主体创新转变,即由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重点创新主体,

向包括实体企业、科技企业、平台企业、中介机构、大众创业者、金融机构等全主体创新转变。在创新结构方面,由创新链条向创新生态转变,即由创新链向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核心内涵的创新生态化结构转变。

  二是生产力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新方式方面,按照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划分,在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由体能型、技能型向知识型、复合型转变,劳动对象由物质实体对象向包括大数据等虚拟对象在内的综合型对象转变,生产资料由实体资本向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转变。在新规律方面, 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表现出了包括数据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规律、边际成本规律,以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麦特卡夫定律及其颠覆性演化等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加速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大量新规律。在新赛道方面,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新产业、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大量新领域、新赛道。

  三是生产力表现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素虚拟化突出地表现为,除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经典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迅速成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产品虚拟化表现为网盘类、软件类、充值类、设计类、游戏类、服务类等形态虚拟化、功能虚拟化、使用方式虚拟化的虚拟产品的大量涌现。场景应用虚拟化则表现为虚拟化数据中心、云计算、虚拟化开发环境、虚拟社区、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虚拟应用场景不断出现。智能化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表现为由传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向“建立以有线及无线方式连接,包括所有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客户需求、仓储物流、生产管理等生产环节在内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实现制造业生产的动态监测、人机互动、智能调整”的智能化转变。与此相适应,生产地点也由适应规模化生产要求的集中式生产向数字通信、传输、网络系统支持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二、新质生产力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具体指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载体,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这一崭新命题为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明确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目标从追赶向领先转变。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从对发达经济体的追赶向全球领先转变,是我国产业发展基础、战略环境与生产力形态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发展基础方面,经过数十年长期奋斗,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阶段,实体经济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基础的阶段性提升为实体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提供了根本性保证。在生产力形态方面,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在传统赛道之外开辟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二,发展方式从成本导向向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发展转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长期以数量与规模为方向,遵循成本节约导向的基本方式,极大地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向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实现机制。

  第三,创新方式从模仿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创新转变。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整体科技实力的根本性提升,与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协调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实体经济正在从模仿学习向全面自主创新转变。在科技研发的基础上,将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效转变,实现从技术研发向产业创新转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驾驶、无人机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领域快速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三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创新主导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遵循这一基本内涵与规律,实体经济必须实现创新主导产业发展。即产业发展的核心从传统的生产制造转向创新主导,通过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织结构与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活动,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新要求,创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产业载体,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转化为经济成效,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是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以生产力发展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实体经济发展必须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场景创新、消费模式创新、消费方式创新等一系列产业创新方式,

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通过需求创造与需求精准匹配,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需求满足,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创造有效机制,确保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三是示范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生态联系等多种方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果,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迅速扩散到一般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高效、绿色等方向的转型升级。

三、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推动的,以算力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表现。同时,更是我国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国内发展阶段转变、全球生产体系深度重构等“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面的主动战略选择。

  日前,*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因此,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在持续性科技创新基础上形成重大关键性突破是实体经济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的基础。为此,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指引,在三方面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一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重大科技装备建设全球领先的突破;
二是在提前布*、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实现重大基础研究的新突破;
三是以产业创新的需求为导向,有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实现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的新突破。

  第二,加快新型市场建设。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及其产业载体发展要求的新型市场建设,把握其市场机制的新规律。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加快新型

市场建设:一是积极探索包括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权市场等在内的新型要素市场、新型权益市场、新型产品市场、新型服务市场等新型市场的体系化建设;
 二是积极促进包括新型研发中心、新型平台企业、新型中介机构等在内的新型市场主体建设;
三是积极探索包括定价机制、劳动就业、企业盈利模式等在内的新质生产力市场机制的新规律。

  第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鼓励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以“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鼓励与扶持以研发企业、先进制造企业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提升企业家素质,培育、引导、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

  第四,推进*府引导与管制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规律,积极探索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发挥*府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式、新做法。一方面,积极引导与鼓励新型产业、新型市场、新型业态、新型模式等快速发展,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垄断、商业欺诈、损害社会利益等问题,创新管制思路、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管制。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的开源属性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开放中才能释放发展活力。因此,实体经济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必须推进新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在传统的贸易、投资、金融领域之外,积极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新规律、新要求的新型开放方式;
二是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中统筹协调发展与安全、合作发展与自立自强的新机制、新方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未来竞争优势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杨叶平

  A总*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应以新质生产力抢占制高点,引领新技术革命发展,抢先培育新兴产业,进而构建强大的竞争优势, 率先抓住未来发展机遇。

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A总*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渗透性要素,其中人的科技劳动具有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功效,由自然环境构成的自然力应与劳动力和科技力相协调。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随着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需要摆脱传统生产力的束缚,形成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生产力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进化,具有颠覆性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社会生产效率也将获得更大的提升, 体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时代,科技变革愈发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的关系日益紧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已成为一条普遍的规律。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催生

出无数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本质就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包括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平台经济、传统产业的高新科技化改造和生产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等,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呈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全力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与优势

  A总*记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性、效率高、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强等特点,可以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优势在“质”,落脚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 我国仍然面临着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现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尽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呈现快速密集突破趋势,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构成的新技术体系正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引擎。新质生产力形成之后,能够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培育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社会价值,并将为提升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提供持久动力,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

三、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

  党的20D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现代化强国,客观上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综合工作,

需要*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科技研发、产业升级、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全方位入手。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科技研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火种,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必须站位高远,加大科研资源投入,着眼于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优化创新链,提高从研发、转化到应用的工作效率,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需要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各地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潮流,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前瞻布*未来产业,走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

  人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各地要制定落实好育才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懂现代化企业管理、拥有高科技研发能力、擅于利用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科技产出效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可通过加强制度创新,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宽容、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背景和主要特征

四川省W省*府决策咨询W员会副主任 李后强

“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的概念,由A总*记最近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A总*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A总*记再提“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什么是“新质”?简单说,就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规律。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的背景下,在经济领域出现新质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大趋势和大逻辑的自然演进。今天全球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的根本性变化,出现质的飞跃。在我国,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从哲学看,新质由质变带来,质变由量变引起,量变是数量的积累。在质变中,有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张。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正在发生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包括量变和质变,因此涌现新质和新质生产力。这种质变带来的新质是史无前例的新特性,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底层性的跃变, 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

  什么是生产力?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生产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核心是人,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力是活的要素,人是决定性因素,是产生质变和飞跃的第一内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了人, 才有创新创业和改革发展,才能创造人间奇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A总*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的本质是人的思维的发散,灵感的喷发。在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推动下,今天的劳动者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人,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

代,其视野、知识、能力、智商、情商,得到大大拓展和提升,大学生、研究生成为劳动力的主体。因此当今世界的人,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能力的质变, 有了过去没有的新质。这是千百年来遗传与变异的结果,特别是现代科技进步赋能的结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工具,在生产力中具有桥梁、变革与先锋的重要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是劳动工具进步的历史。从木器、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到合金钢、半导体、计算机、飞机、汽车、航船、火箭等,人类在劳动工具的升级中进步,能力随着工具而提升。如今,由于智力接力和创新延伸,人们不但可以上天入海,还能登月钻地,进入浩瀚宇宙,深入厚厚的地层。巨型对撞机的建设,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物质结构的认识达到了空前高度,早已观察到了量子、夸克、引力波、希格斯场,核能造福人类已经多年。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合成技术的巨大进步,仿生、克隆、转基因、核辐射、航天育种等引发了可控“新物种”的诞生,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发展,带来了无人操作变革、无形运行场景。劳动工具发生了质变。

  劳动对象是第一财源。从古到今,我们的认识都囿于,大地是人类之母, 土地是财富之源。土地是第一产业的根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靠地吃饭的时代即将过去,智能农业时代正在到来。无土栽培、工厂养殖、定制农业等等已经习以为常。动植物的改良,特别是杂交水稻、蔬菜、水果和杂交猪牛羊鱼鸡等不断涌现,我们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了。石墨烯、超导体、超流体、元宇宙、量子芯片、特种塑料、特殊玻璃、柔性钢材等代替了传统天然物质,几乎都是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我们的加工对象发生了质变。随着技术进步,超高压、超低温、反物质、暗能量、暗物质等将会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也会发生不可想象的巨变。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了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台阶。历史表明,生产力发展是非线性的而不是直线型的,即有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时候具有“蝴蝶效应”,可以不断放大扩张。A总*记特别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点尤其重要。整合,就是协同耦合,产生1+1大于2的非线性放大效应,系统出现原来没有的新质。系统学证明,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个体功能,整合能产生新特质新现象新功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必须走好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今年7月,A总*记在

江苏考察时强调“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始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以科技主动赢得发展主动。绝不能再走大量资源投入之路,创新驱动是主流。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起点是“新”,内核在“质”,落点于“生产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新质生产力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产生新型生产关系和新型上层建筑。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提高效能,优化服务。再是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人才智力和环境支持。最后是要进一步推进产业政策改革,瞄准方向,选好路径,突出重点。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四川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23年7月A总*记亲临四川视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拥有一批代表“国之重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创新发展,具备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底蕴和优势。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振兴发展的基点聚焦在创新上,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 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又要着眼未来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既要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树立从0到1的创新理念,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实现“换道超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要独创独有、敢闯敢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

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全方位推动优势产业数字化赋能,抢抓大运会成功举办的战略发展机遇,打造新兴产业、开放经济新基地新标杆。要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把四川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年轻人才追梦的“创新之镇”“理想之城”,让创新人才在天府之国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成都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天然优势,应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要最大限度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搭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阔舞台。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能级。要在培育未来产业创新集群上走在前列,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有效配合衔接,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 继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新生态,为凝聚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刘润达

  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科技创新理论经实践印证后的再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伴随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的过程。当下,新旧动能转换,要加快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上新台阶、未来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业振兴,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一、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具象和现实体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则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该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国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逐渐涌现,产业界对创新的承接尤为重要,必须考虑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A总*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指明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方向。党的20D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孕育先机,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但应当注意的是,不是任何的创新实践或科研成果都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只有经过生产和社会检验的生产力才是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创新链,引导源自于产业的创新;
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要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新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振兴。

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需要顶层设计和科技资源的深度整合

  近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性重大变化。我国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十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2012 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全社会研发经费结构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织(WIPO) 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然而,科技创新外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科技资源分配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评价还需进一步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力度及深度仍要加强等。*央科技W员会的组建更有助于从最高层*织和调动“举国之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决策效率与政策执行力,为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保障。可以预见,国家将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性前沿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系国家发展全*的关键领域下功夫,在重大专项、牵头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上加大投入。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

  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且对经济社会全*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

  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产业的强势崛起,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超过13%。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东、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已有良好基础。以深圳市为例,近年来超过三

分之一的经济贡献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顶层规划的指导下,融合化、集聚化、生态化成为新特征。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对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形成的最好证明。

四、谋划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长期发力的保证

  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随着产业化进程,最终会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为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形态,具备原创性、颠覆性、不确定性和先机性等明显特征,但有望成为主流产业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引领变革,谋划未来产业正是“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应在国家层面及早部署、抢占先机。

  加速布*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多国关注。2021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W员会(PCAST)发布《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报告,提出了未来产业研究所的构想,为实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设计新型创新主体。美国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网络5G、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作为未来产业布*的重点领域;
日本将人工智能、超算、大数据、卫星、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
欧盟则相继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自动驾驶、生物科技、低碳技术、数字健康、氢技术、新一代通信、空天科技、纳米技术等领域布*。韩国*府选定可以生产透明柔性显示器的技术、脑神经信息IT融合、多用途小型模块核反应堆的相关技术等六大产业技术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技术。

  我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布*一批未来产业。除了国家层面的推动,目前,有约20个省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

五、新质生产力作用体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核心支柱产业。仅仅十几年,我国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今天,全球销售的盾构机中,中国制造接近七成。核电技术从国外垄断中突围, “华龙一号”已在国际核电舞台挺起中国脊梁,推动中国核电走向世界;
中国的高铁通过技术攻关,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有缺项,新质生产力并未完全形成。要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加快补齐这些短板,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2023年5月召开的中共*央*治*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谋而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六、加强企业新质生产力载体功能是产业振兴的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干出来的,优质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企业作为现代化社会生产的主要*织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载体。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至2021 年的33万家。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

  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就要打造一批具备强大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行业领导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 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资源正下沉到产业一线, 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正在向企业流动。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
 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77.6%,占比与日本、韩国、美国相近,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地,近日,《中共*央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到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科研*织等

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产品攻关,要把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更好地融会贯通起来,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京大学原党W*记 洪银兴

  今年9月,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需要对其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每个经济时代的生产力都有时代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生产力性质和质态有新旧的区别。现阶段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可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竞争,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竞争。一方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另一方面,一种生产力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时是不会自动退出的。因此,新质生产力有个迭代升级过程,既要充分运用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又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培育下一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宏观上可以把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及其融合发展。就新科技而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科技属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整合好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科技,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新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新科技,落脚点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突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超前研究未来科技,提前布*未来产业。就新能源而言,新质生产力包含了新能源和新材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新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其应用,产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体现是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直接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以新科技为依托的产业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一方面,数字产业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提供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首先是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各个产业得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其次是与企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运营数字化智能化。再次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二是推动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当前,我们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需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需加快与新质生产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大门。三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

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新科技和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和重要特征是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天就可能不新了。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是新兴产业的一种早期形态。随着技术的成熟、扩散,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会成为对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因此,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产业的迭代升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蒲清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发挥*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

  处理好*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处理好*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府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法规,从而引导生产力发展。市场通过价格、供需、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完善体制机制,VX:3231169整理,提升*织能力、完善联动机制、优化市场准入规则,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从大国博弈、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继续完善党*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坚持高效决策、统一指挥、形成合力,大幅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重要战略性领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织动员能力,以重大创新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形成*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新产业

(73.340,-1.16,-1.56%)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织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着眼关键领域,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鼓励先进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进而以一域带全*,形成创新策源、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空间格*。地方*府需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出台相关政策。

二、贯穿创新主线任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逐渐增强,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精准布*创新链,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一是在创新领域,围绕产业链布*重点、供应链安全堵点精准布*,加快建设一批研发应用中心, 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二是在创新方式上,继续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是在创新主体上,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坚持久久为功,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学科体系支撑研究体系。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和稳定性机构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做好“集中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三是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变道超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布*,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布*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将技术研发、成果扩散、产品商业化、产业化串珠成链,把科技创新的策源、转化、服务融为一体,形成成果转化全链条。

三、整合人才主体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新时代,我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生产力从量到质的飞跃提供了坚实基础。

  着力人才自主培养,做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性工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开放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有效的办学治学理念, 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空间布*。一方面,优化人才结构,前瞻性谋划“人才地

图”。针对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另一方面,优化人力布*,科学使用人才资源。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区域上均衡分布,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格*,使其更加合理、均衡。

  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一是在人才评价方面大胆探索,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宣传力度。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推动若干地区建成世界人才枢纽和发展高地。

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不断完善开放创新机制。一是深化创新对话机制,加强与主要国家、重要国际*织和多边机制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深度沟通,开展对话合作。二是深化*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推进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打造互利合作的创新共同体,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技伙伴计划和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打造新型科技伙伴关系。三是深化产业界深度参与机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找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定位及与他国产业的连接链,向上下游同步拓展技术转移与产业对接的合作空间,争取全球产业布*的主导权。

  促进开放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平台, *织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平台共建、应用市场互通等工作,强化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互动。二是提升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三是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在国内设立科研合作平台。四是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优化国际合作平台的集群建设,开展国际培训、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 建立以国际科技成果与创新合作成果为导向的评估资助机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来华工作、交流。

  参与全球开放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提升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二是优化驻外科技机构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同时,争取和吸引国际*织在我国落户,鼓励设立新的国际组

织,发挥民间交流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与适应全球创新生态,在更高起点和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发展新引擎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叶日者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日,有关部门提出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举措, 意在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这一战略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生产力。它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具有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球范围内,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府和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创新思维和技术突破,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其次,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此外,人才培养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如何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如何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如何在开放合作中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的引导、市场的调节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应当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活力,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总之,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水平,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

段官敬

  近日,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A总*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迅速引发热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我们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智能机器人改变人们生活。

  从字面意思上看,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正是伴随生产力转型变革的主线,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远古时代,石器使用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开端,山顶洞、河姆渡等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早期农业时代,水稻等作物栽培种植技术取代采摘狩猎,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生产生活,人类文明由此进入新阶段。

  瓦特改良蒸汽机点燃工业革命,经济社会迎来跨越式质变,规模化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造,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

  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蓬勃兴起, 万物互通、智能智造,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

  比如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它们有可能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技术形式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迁。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就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唯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工作人员在一家半导体企业LED芯片生产车间工作。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生产力?

  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观。随着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事物、新模式,为稳定群体就业、提升生活品质、改变生产方式作出贡献,尤其是对拉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和巨大潜能。

  以科技创造为引领,重视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书写的必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故事。

  从关键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优质人才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靠“人”,特别是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从银川举办中国算力大会,到天津*织全国第二届职业大赛,从数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构成的华为研发团队,到无数“90后”青年科学家奋战在各领域科研一线,无不彰显着人才的力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新型生产力的蓬勃动能,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现代化的大人才观,能否在招才引智、招贤聚能上做好文章。特别是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机制链一体化大格*,切实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打牢基础。

  从整体上看,新质生产力是统筹协同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全*性大工程,从*府相关部门到市场各类主体、再到基础配套产业链,涉及领域广、战线长、覆盖面广,由此可见激发新质生产力不能靠“单打独斗”,尤需“抱团作战”。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全*性工程,离不开上下联动、左右贯通、一体推进的合力,离不开全社会勠力同心的共振效应。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树牢正确价值观和政绩观,必先破除“领地意识”和“一亩三分地”想法,多些“补台戏”、少些“对台戏”,以上下齐心、全面联动、资源整合等一体化推进,迎接新质生产力春天。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生产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读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密码,还得回到实践中去剖析,触摸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带来的真实变化。

  近期,华为上演“王者归来”,搭载“中国芯”的Mate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不仅掀起了技术界的一场风暴,更点燃了全民爱国情怀,新手机一经发布马上抢购一空。

  可见,当新质生产力找准时代定位,引领技术潮流,所创造的价值将令人瞠目。

  保持静待花开的历史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华为事件可以窥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必然要历经千难万险。华为正是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猛攻科技创新的“城墙口”,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和全面围堵,凭借深厚的科技积累才得以突破“乌江天险”,迎来“王者归来”。

  涵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历史一再证明,寄希望于别人只能竹篮打水, 核心技术求不来、等不来,唯有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天问探火,我们在高科技领域的每次突破,都离不开在科技创新路上的独立自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大国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只有始终保持自立自强、踔厉奋发的精气神,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笑到最后。

  树牢团结奋进的大*观念。时代发展造福每一个人,人人都是时代的创造者和奋进者。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人都需怀有工匠精神,担当实干、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厚植社会土壤。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热烈迎接新质生产力,我们时刻准备着。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一、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

  目前,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也同时带动了农业领域新革命。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农业领域的革新,推动农业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一次是从人畜投入的简单、低效的经营模式进入以机械耕作的时代;
第二次是以进化论、杂种优势学说、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肥技术等;
第三次以D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支撑。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操控的特点。如德国Infarm公司利用高容量、自动化、模块化的种植与配送中心,粮食生产效率比传统土壤农业高400倍。未来像LPWAN、5G、L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000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

  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
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
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
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2.5%,位列第一。但有测算显示,我国农业强国整体实现度为67.2%。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 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

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24%,加拿大、美国等农业强国仅为1%-3%。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总GDP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背后体现的,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

  二是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但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普遍在80%左右。有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中国际领跑型技术仅占10%, 并跑型技术占39%,跟跑型技术占51%。

  三是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据调查,VX:3231169整理,我国高水平农业科学家比例是0.049‰,美国是0.738‰。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传统人才较多、复合应用型少,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

  以上分析显示,要使我国进入全球农业强国第一方阵,依靠传统、常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新质生产力引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如“逆水行舟”,不但不能缩小差距,差距还将越来越大。

三、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生产力由劳动手段、劳动力、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系统着力。

  一是着力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前沿农业科技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以跨领域、高技术融合为特征,涉及到信息工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以生物制造为例,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似这种农业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必须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科技需要着力突破的领域。

  二是着力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目前涉农人才的培养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识体系陈旧、

知识结构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是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拓展“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引领农科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发展。涉农新业态的范围不仅仅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将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

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发展和底线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时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由于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显著不同于其他国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极端重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不是唯效率论,不能单纯追求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必须创新农业产业*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使广大农民和广袤乡村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

  三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绿色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不是新质生产力的补充要求,更不是新质生产力的矛盾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农业建设成绿色产业。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山东大学杨蕙馨 山东科技大学焦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我们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可从“新”和“质”两个方面理解。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从而提供有利于其蓬勃发展的环境。“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智能化、数控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可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要持续增强微观纳米尺度的智能精准操控水平,加快推动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自主研发进程,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依托天宫、天眼、蛟龙、墨子、悟空、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不确定、发展模式不固定、技术范式有待形成,要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经营思路等方面加快探索实践。要依托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大未来网络、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加大类脑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投入力度,探索商业化、产业化运行模式;
大力发展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生命科学、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并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

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业态、模式、体制机制变革,推动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持续涌现。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新质生产力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构筑“小院高墙”,滥用科技霸权打压竞争对手,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意义重大。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谋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有*织的科研创新。同时也要看到,核心技术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产业链短板、“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未来技术等,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遴选攻关团队与带头人,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鼓励支持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动能。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认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质量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代表着生产力水平质的跃迁,具有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

  一是涉及领域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领域, 具有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服务新等特点。

  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并不断渗透融合深度应用,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产业、产生新价值的过程,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拓展新市场,助力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成为新动能,具有明显的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能够提升整体产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技术含量。

  三是要素配置优。新质生产力是对现有产业*织、要素配置的变革性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会推动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特别是推动数据这个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生产力发展跃迁。

  综合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持续涌现、数据等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不断优化配置、较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强大国内市场、高素质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

壤和良好基础条件,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第一,推动新技术加速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作为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和开辟新赛道的主要路径,创新范式深刻调整,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活水。要完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包容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第二,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具有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等优势,能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要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存储等软硬件通用标准,完善数据登记、交易和服务等通用规范,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
推进数据确权、流动和共享,完善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和数据资产运营体系,确保数据可流动、可使用;
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机制,加强场景需求牵引,打通流通障碍,推动数据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

  第三,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 循环是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产生的重要实现机制。要打通制约循环的堵点,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厚植新质生产力成长的沃土。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畅通“科技

—产业”循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始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还要畅通“产业—金融”循环,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同时,要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产业、金融部门的衔接沟通, 促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第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所释放出来的庞大消费需求为前沿技术产业化提供丰富早期应用场景,成为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一方面,要进一步释放强大国内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另一方面,要促进强大国内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统一,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第五,强化高素质人才培育。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新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且能够将相关产业要素进行整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因此,我们不仅要强化科学、技术、数学、工程等领域和新工科、新医科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也要创造环境让通晓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脱颖而出,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许勇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产量、高效能、高品质的特征,与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密切相关。智能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智能技术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成效应

  回顾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覆盖领域主要是纺织、煤炭等行业;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更多体现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领域;
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以智能技术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覆盖领域越来越广, 影响越来越深。

  就智能技术而言,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融合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各种高新技术,是一种底层技术、赋能技术,整合了从机械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各项技术成果,对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具有显著作用。

  一是提升生产效率,加速流程再造。智能技术可以将大量机械化工作转化为机器人工作,从而实现24小时全周期生产。尤其是在智能汽车、消费电子、企业云等方面,智能技术应用能够推动生产流程优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产品定制化领域,智能技术应用可以实现一对一的生产,对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消费产品,通过程序上的控制,可以逐个、逐批来实现定制化生产,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智能技术还对未来产能有很强的预测作用。目前,全球各类产品普遍产生了一定的过剩现象。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可以有效提升预测准度,从而减少过剩的产品生产。同时,通过智能化改造,还能有效提升制造的可靠性,提高良品率,减少劣品产出。

  二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过去几年,人工智能的创新链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部分大型企业。通过人工智能行业*织,可以将技术成熟度高、应用成本较低的智能技术逐步推广到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中,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是加速消费活动。智能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技术,不仅能够促进

生产活动,还具备刺激消费的作用,最大限度实现“生产即刻消费、消费马上生产”的目标,促进生产消费一体化。

  四是丰富精神生活。各大智能产品可以提供多种休闲内容,如虚拟现实、短视频等,从而使劳动者实现更有质量的休息。同时,各个机构可以为劳动者定制培训,实现知识更新换代、技能更新升级、报酬更新提升。

二、保障与协同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下一步,有必要深入研究相关制度变革、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加大机制保障与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并有效发挥作用。

  一是人性化与智能化协同共进。在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不能以牺牲人的幸福为代价。要区分不同应用场景,在凸显人性化的场合多用人工,让人性化发挥更多的作用;
在偏向机械化和程序化的场合多用智能技术,让智能技术发挥高速度、稳定化的作用。

  二是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针对人工智能算法、算力、芯片的不足,可通过新型举国体制,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目前,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除了资金的需求,还需要协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相关*府部门可以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并针对研发经费支出等提供税收减免、资金奖补等优惠政策。

  此外,还有必要强化优势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协同。各国在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均有不同的优势,通过制订人工智能的协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沟通和协同,加速智能技术发展,可以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三是加强人才培育和学科建设。比如,对于社会科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质量、有效的数据模型、精准的预测能力等,对于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加大算力、提供有效算法以突破原有极限,对于应用学科可以通过降低人力成本、加快实验验证以提升研发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一批有研发能力、有协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就加强基础教育而言,有必要以大中小一体化机制来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普及,特别是加强数学、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能力培养,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和热情。

  就加强专业培养而言,有必要着力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 专业人才培养。比如,优化专业设置,增设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关的

专业;
推进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培养富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意识、专业技能精湛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四是构建多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政策,适应对新基础设施、高端人才的要求,以更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配套来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另一方面,在数据共享、数据资产等方面加强法律支撑,使数据可以有约束地分发、流通和使用。

  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比如,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活动等,使企业家更加重视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投入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来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

  总之,智能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赋能因素,可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建立多种机制并做好保障与协同,是提升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的有效手段。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政武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9月,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A总*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A总*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空天海洋产业等。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对经济社会全*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 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对未来产业不仅要精准“选种”、精心“播种”,更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让其更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对国家命运、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如何挺立时代潮头、破解发展难题?

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新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四是新型基础设施。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二、以数字化和绿色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其中,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的关键力量,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而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抓住历史性机遇,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是前30 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第十二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投入强度为2.54%;
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21.2万件,居世界第一;
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

万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和工艺能力不足、理论科学研究落后于实验科学研究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洞察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优化资源配置和布*结构,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壮大产业。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VX:3231169整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聚焦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解决“近忧”、兼顾“远虑”,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开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扩大减税激励、支持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调联动、各司其职、集中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创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让创新链产业链实现良性循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

  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突出高精尖导向,培养造就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符合学科交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

具备科技背景、熟悉市场运作、掌握企业管理技能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破除对学历、资历、头衔等的盲目迷信,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 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引才聚才平台功能,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更好发挥资本赋能作用。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 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可以对创新型企业进行筛选、发现和培育,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能够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 缓解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通过并购重组、要素流动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
能够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并使其高效流动,为企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当前,发挥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科技金融制度设计,发挥资本市场在激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壮大。完善并购重组制度,提高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资本循环的效率。提升上市公司、股东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夯实资本市场诚信基础,完善“有进有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提高违法成本,让法律成为“长牙齿的老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创新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明磊 彭思凡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科学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创新性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一、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正处在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与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期。当前,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加快突破,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扩散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以科学技术新原理、新组合、新应用为基础产生的突破性创新,有望推动相关产业乃至全球经济的革命性进步,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非传统架构计算技术持续进步,将突破现有计算系统的物理极限和瓶颈, 对信息技术和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各类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相互赋能,迭代突破,发展的新能量不断集聚,正在成为全球生产力新跃升的突破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全*性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主要来源于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推动下所产生的经济形态,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在从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较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通过要素和投资驱动, 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传统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益日益递减,迫切需要在继续用足用好后发优势的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建立以创新驱动

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和正在形成的全方位开放新格*,要与智能化时代创新效率提升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传统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等新要素的高效组合,积极塑造领先产品、领先产业和领先市场等先发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拓展新的战略空间。

二、新质生产力向更深层次拓展需补上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谋划和系统部署,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当前,新质生产力向更深层次拓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包括科技经济全链条一体化部署不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格*还未形成,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构筑先发优势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仍显不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存在阻碍,制约创新驱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障碍依然存在,对新规则和新赛场变化的战略应对能力不足等。

  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经验、发展规律与新趋势,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和重大需求进行全*性谋划:一要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放大各种要素生产力的乘数效应, 为发展方式转变、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提供动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二要注重促进创新供给与有效激发创新需求相结合。既要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及应用,不断提高创新产品供给;
又要加强需求引导,清除市场障碍,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三要注重塑造领先的创新制度。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活力。四要注重人才驱动。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三、多措并举瞄准重点加紧部署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重大项目和民生基础工程、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培育、区域创新发展、开放合作新格*等方面加紧部署。

一是加快部署一批牵引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重

大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应用场景凝练关键科技问题,形成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低碳能源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未来产业孵化孕育和成长。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人口健康等领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

  四是推动形成一批世界级创新高地和增长极。发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辐射带动区域创新水平全面提升。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鼓励共建科技创新走廊和创新基地,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

  五是以高水平国际合作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全产业链合作方式,推动北斗导航、高铁、核能、超算中心等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走出去”。推动设立重大产业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支持自主创新成果国际化。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大树

  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期间,A总*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简单说,“新质”即新的质态,就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统生产力因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条件下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A经济思想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一般都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还包含科学技术,其中任何要素的发展应用,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生产力要素新的组合方式和新生产要素的发现和组合应用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对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步发展了对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的认识,明确了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脑力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主要由劳动者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状况(数量、广度、深度)所决定,而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资料的种类、性能、质量、效率主要也是由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所以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对生产力做出更为科学的界定:生产力应是人类进行社会生产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由于科学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时代和发展阶段,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发展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时代来看,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 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推动力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要产业载体,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

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方面,意涵丰富、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创新是手段,目标是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培育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若干个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由此,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成为“质”的锚点。2023年12月,*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里强调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生产力是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新质生产力不仅指劳动能力,还包含创新能力。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创新驱动的典型特征:一是涉及领域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群逐渐聚合并引发“技术奇点”,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擎,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日益体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力高水平发展,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无论是劳动力、劳动工具,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支柱产业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释放出强劲生产动能。作为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

大、综合效益好,对国民经济全*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未来产业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当前尚处于萌芽期或孕育孵化阶段,发展成熟后会实现产业转化且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形态。未来产业也愈加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焦点。我国要求在未来产业上要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九大领域。当前,我国科技与产业发展正逐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转变,部分领域正向领跑跃升,科技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入“无人区”,大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正当其时。

三、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谁能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 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新质劳动者。不同于传统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数智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更大规模复制劳动行为,执行和完成人类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所能甚至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创造出一种在很多方面高于传统劳动力的新质劳动者。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达4万人,初步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但是,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需求相比,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新质劳动者。除了掌握先进生产工具的新质劳动者,还有无数*织新质生产力与市场资源的企业家群体,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最终推手。

  二是新质劳动资料。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其内在关系是,新质生产力由新技术所引发,这些新技术是创造新价值的技术,是新产业来承载的技术,是重塑新动能的技术。具体来说,新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

车、绿色环保以及空天海洋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全新的物质技术手段提供支撑。新质劳动资料中特别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打造数字核心技术,即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技术通过数字网络和智能算法将对未来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伴随数字技术创新在各产业领域的渗透、覆盖和应用,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不断实现跨界协同,赋能效应逐步扩大,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新质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类活动对象化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人类劳动对象发生了极大变化,体现为传统劳动对象的数智化, 同时又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非实体形态的新型生产要素。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并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能。应该强调的是,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并由此衍生形成数据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内容,数据技术标志着现实生产力由以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为基点转向以数据、算力等为基点。特别是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成为新质劳动对象。借助于强大算力支撑、深度学习算法和万亿级别数据语料的喂养,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等进行学习和迭代, 为形成更高级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驱动。

  在生产力三要素都发生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这类内在新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更高水平的创新性、虚拟性、流动性、渗透性和协同性。A总*记敏锐地发现这样的发展趋势,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瞻远瞩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并加以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新质生产力:源头是新科技变革动能

  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指示了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以强大科技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的时代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并向全欧洲迅速传播。之后,产业立国不仅成为国家崛起的“关键密码”,也意味着国家踏上时代的风口,在产业、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的相互增益链条上构筑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德国制造”曾经是价廉质劣的代名词。1887年,英国议会甚至通过《商品法案》规定德国进口的产品必须注明“德国制造”,防止鱼目混珠。德国抓住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久,纵向进行高端化、精细化设计,加速实现“逆袭”,汽车、设备、电气产业突出,高端、精密成为德国制造的一块“金字招牌”。

  二十世纪中期,日本认识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工业现代化不断变革的新技术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力,迅速调整产业结构。本来日本汽车很难进入美国市场,利用两次“石油危机”,美国石油短缺、油价上涨,日本竭力开发节能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日本汽车以其省油、经济的特点大量涌入美国家庭。到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美国都牢牢把握住了机遇。二十世纪80年代, 美国经济遭遇发展瓶颈,传统支柱产业丧失竞争优势,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美国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量涌现并不断壮大。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府、企业、科研机构紧密携手,主导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程。

  这些国家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技术迭代的时代机缘。本质上看,工业化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成为几乎所有大国面临的共性难题。每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都与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未来舞台的主角, 将是技术先进的高端制造业与影响力越来越强的高水平服务业。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纵横一体化”的多元化产业布*和产业生态,牵引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向中高端迁徙,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潜力和动能。

  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早已经不仅是规模化优势的生产力了。A总*记多次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脱胎于百年工业化和信息化创新大潮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革命性和影响力已远超历次科技革命,持续向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进军,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协同突破和融合,基因蛋白调控、低维材料控制技术、基因编辑工具、AI蛋白质折叠等根技术出现,创新模式呈现网络化、平台化、生态化特征,产学研等创新单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互动关系,快捷响应外部网络变化、在协同增效中实现“1+1>2”推进创新体系实现效率最优,技术、资本要素依托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全球配置,形成相关产业变革创新的强劲动力。

  宏观经济层面上,创新驱动将加速经济转型,进而改变我国产业的要素禀赋格*。创新的竞争已经从企业—企业、机构—机构的单一主体比拼,向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础的系统博弈转变。在这场事关国运的科技创新竞赛中,国家*织动员能力从幕后走向前台,上升为攸关领跑位势的第一能力。

高层密集点题“新质生产力”释放哪些信号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近日,“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正迎来*央到地方的密集部署。

  中共*央*治*日前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央总*记A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共*央*治*常W、国***理*强1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调研时表示,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各部门在今年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以打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多地*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锚定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劲新动能。

  中共*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一方面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为社会各界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内涵提供了支撑;
 另一方面,也直接界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能够为各部门和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直接动力。

一、多部门部署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底召开的*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共*央*治*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明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W员会W员魏建国表示,中国要走快速发展之路,必须围绕新质生产力谋篇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未来五年到

十年全球经济的竞争,是各个国家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产业链,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技术要素市场。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所不同,其摆脱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近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门对外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上述意见明确,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产品。加快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依托载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场景,加速探索未来空间方向的成果创新应用。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韩健表示,通过全面布*未来产业,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六大重点方向,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将有效解决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从而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国资W近日部署2024年投资工作,推动国资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布*结构,其中加快布*培育新质生产力是着力重点之一。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国资W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力度;
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目前,国**国资W正在指导*央企业明确今年的重点投资项目,发挥好强引擎、硬支撑作用。同时, 要求央企今年继续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激发带动社会投资积极性。为更好发挥安全支撑作用,央企今年将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标志性重点产品,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并做好资源保障和民生服务保障,加大在粮食、能源、战略性矿产方面的投入力度。

二、各地积极落实打通堵点卡点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层面也在积极发力,既传递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又提出了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的务实举措。

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北、四川、重庆、湖南等10余个省份

在*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支撑、资本赋能等相关支持措施,加快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

  上海明确了产业路线图,提出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黑龙江经过三个多月的调研摸底,制定了《黑龙江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对今年提出的24个重点发展产业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例如, 在“高端装备制造”这个大产业下,又划分为“工业母机”“海工装备”等5个细分产业,以使工作更加聚焦、有针对性。

  在政策支撑方面,广东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同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等。

  浙江提出,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

  江苏明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同时,优化“苏科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此前表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
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人大代表夏鸿飞

  “制造立市”是开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支撑和潜力所在。如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制造立市”的科技动能,成为代表W员们关注的焦点。“去年我市工业税收增长86.3%,居全省第2位,其中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市人大代

  表夏鸿飞说,“我市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连续三年高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研发费用支出增位全省前列;
开封精细化工高新区、杞县高新区、开封汴东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凸显出我市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群体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新技术对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越发重要。”对此,夏鸿飞有着深刻的体会。

  近年来,他所在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华瑞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与质量效益并举,通过引进国内外一流技术和一批先进设备,全面提升安全、绿色、低碳、效益、智能化、智造化等方面水平,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两年,该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绿色工厂、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河南省绿色工厂、河南省智能工厂、河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等一批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类荣誉称号,目前已授权拥有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在申请专利10 余项,为企业下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登陆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关键在‘新’。”夏鸿飞说,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 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坚持用科技创新赋能,打破行业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传统产业高标准、高质量转型发展。

  夏鸿飞认为,要想培育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更多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就要进一步建设科创高地,实施产业创新赋能行动,围绕氢能、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推进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健全创新主体梯次培育机制,孵化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发挥好科技金融“催化剂”作用,撬动更多优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新。

此外,还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招才引智政策,确保科技创新人才留得住、发展好,为我市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西江日报评论员莫比林

  据《西江日报》报道,1月26日,小鹏智能新能源汽车新车型项目产线改造启动,计划通过产线技术改造,升级肇庆基地现有整车生产线,为新车型投入生产做准备,加速小鹏汽车产能、销量提升。

  A总*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等特点,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动力。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开辟新能源发展新赛道,是肇庆近年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自小鹏汽车落户以来,肇庆全力支持其发展壮大,通过高标准建设小鹏智能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园,构建联合招商工作机制,推动小鹏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项目落户,为其提供“家门口”的全产业链条保障。小鹏汽车启动新车型产线改造项目,不仅将实现肇庆基地现有整车生产线升级,提升工厂产能,更是政企紧密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又一实例典范,将为肇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业是立市之本、转型之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决胜未来、影响长远的关键。近年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基本都是集中了新技术的新产业, 以及进而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在肇庆同样如此。市W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W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体城市之一,肇庆正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深入对接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抢占发展“新风口”、产业“新赛道”,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参与全省先进制造业分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良好,产业链长、范围广,包含许多突破性、颠覆性技术,一旦发展成型成势,将造就全新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换道超车”,形成蔚为壮观的新质生产力。肇庆要抓住这一产业发展“窗口期”,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构筑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

从产业趋势看,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肇庆推进战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正当其时。一方面,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兴产业大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存续。只有锚定自主创新、久久为功,才能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这就需要持续加大对重点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持续优化配置创新要素,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布*、实现错位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性,基于区域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在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举措,使新兴产业发展底气更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成为今年中山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W员关注的一大热点。在2月3日举行的分组讨论上,联系微信3231169 9,代表W员们围绕如何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建言献策。

一、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火炬开发区是全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府工作报告提到,火炬开发区聚焦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光电光学等产业,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吸引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加快提升产业能级、科创能级和城市形象,打造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市人大代表、副市*、火炬开发区党工W*记刘云梅表示,火炬开发区将坚决扛起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担当,按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三个新”的部署要求,向“新”而行,大力实施“一五三”工作法,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主线,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活力、产业能级、城市发展环境、民生保障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五大提升行动”,强化全面统筹、项目为王、制度创新“三大抓手”,全力以赴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深中合作创新区土地整备,加快构建创新发展新格*,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支撑、当标杆。

  *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华侨W员会W员、翠亨新区管W会产业发展**长裴靖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山市氢能与储能协会,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建议》。裴靖建议,市相关部门可研究成立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完善统筹工作机制,负责推动成立氢能与储能协会,协调和推动全市氢能、储能产业发展工作。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具备较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九三学社中山市W会课题组建议,依托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 整合其他园区健康医药管理团队,为健康产业的“六大园区”提供统一园区服务和产业招商。市人大代表、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园区党W*记万鹤群建议, 通过撬动产业发展政策扶持资金和产业投资资金,能让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得到资金支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赵晷湘认为,企业是创

新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主动作为,把科技创新看成是提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府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链。比如,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创新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等服务。同时,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和深中一体化的机遇,吸引深圳创新资源,为中山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研攻关

  *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创新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市政协W员、中山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院长邵立伟,市政协W员、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EO冀鸣带来了《关于鼓励企业为主体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的建议》,从强化制度供给,释放企业家精神;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成果转化协同体系;
打破“画地为牢”人才资源困*,搭建全方位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邵立伟、冀鸣建议,要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链条式引导和支持政策,帮助企业组建体系化、

  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通过强化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联合技术攻关模式,除了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模式以外,探索支持我市明星企业立足技术攻关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技术交流,引导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技术联合攻关载体。要鼓励支持企业设立各类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以我市行业领军、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产业上下游协同链,形成推动大中小微科技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冀鸣还提交了一份《关于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议》。冀鸣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山新“十大舰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技创新平台等的专业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整合行业产业资源,梳理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发掘和培育具备战略性和颠覆性潜质的新型企业主体,鼓励具有未来产业潜质的创新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速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三、实施“组合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加强科技创新互动交流与湾区科技人员的专业资格互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政协W员、中山市企业首席质量

官协会会长、中山市工程学会理事长莫礼提交了《推动湾区科技人员标准化与品质工程师资格互认,促进中山企业对港合作交流》的提案。莫礼建议,市W市*府可把大湾区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资格互认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工作总体部署,谋篇布*,推动我市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资格湾区互认工作的快速发展。市*府相关部门可出台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湾区人员资格互认工作予以支持。将中山建设为湾区标准化和品质专业人才互认高地,通过科技人员的专业资格互认,推进中山对港合作交流,助力中山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

  *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谋划组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市政协W员陈恒才认为,科技创新是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目前,中山正以“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打造珠江口西岸科技创新高地。陈恒才建议,借鉴国内长三角或周边地市的相关经验,搭建科创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借鉴周边地市如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佛山仙湖实验室及长三角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等科创平台的经验,探索在科创平台下建立符合发展实际的科学家持股平台,建立起“院所+技术经纪人+企业”的转化对接机制,以“科学家+地方国资+院所”共同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运营平台,这一模式既规避了科学家首创的潜在风险,又能实现科技转化成果与科学家共享,充分激发科学家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生产服务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端生产服务平台也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市人大代表、广东利诚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新文认为,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中山与深圳等东岸城市融合互动一体化发展等多重机遇,对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必将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两个着力点。陈新文建议,要大力发展研发外包、检验检测认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园区生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创新链, 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品加速走向市场打开更多通道。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南方日报评论员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共*央*治*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A总*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同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大量制约因素,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023年9月,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今年以来,总*记多次强调这个关键词,此次又进行深入阐释,充分凸显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央深刻把握历史大势、洞察时代风云的高超领导艺术,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战略考量。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正如A总*记所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体现出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经济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更加自觉地用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找准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产业出题、科技

答题,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科学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征程上必须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课题,需要完善相关举措,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央决策部署,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华社评论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A总*记在主持*央*治*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回顾总结新时代以来党*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客观分析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因素,全面阐明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从去年9月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到在*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本次*治*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A总*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A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才能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咬定创新不放松,驰而不息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一方面,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

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产业链,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牢牢把握质优这个关键性要求。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从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收入分配激励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培厚人才成长土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让我们深入学习领会A总*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认真真抓好贯彻落实,不断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更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产业链

金观平

  A总*记在中共*央*治*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从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只有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使产业链与创新链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要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根本保障, 也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

  代表着创新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或重要社会需求带动产生的新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聚焦5G、先进计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进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激发涌现更多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大、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制造”名片。前瞻布*未来产业,要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领域, 加快标准制定,加强技术研发,为形成新质生产力预留更多空间。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基本盘、老家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让传统产业与新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强化优质达标项目要素保障;
另一方面, 要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产业链,当务之急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补短板,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固本强基。拉长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太

阳能光伏等领域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还需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锻新板,要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任务。应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也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郭军

  近日,全国总工会印发《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每年积极支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从个体选树到集中培育,体现了我国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的决心。

  大国工匠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人才动能。

  陕西有大国工匠7名,人数居全国前列。他们中有6位来自制造业企业,不仅在科技创新中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用实干助力“中国制造”加速迈向“中国创造”,还以厚积薄发精于一技、沉潜躬耕专于一业的精神成为引领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一面旗帜。

  在培育大国工匠的过程中,我省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抓手,搭建产业工人崭露头角的竞技台;
以选树“三秦工匠”为平台,带动形成“三秦工匠”引领, 全省各级工匠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面;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治地位、经济待遇,为陕西培养造就了一支技艺精湛的产业工人队伍。

  *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涌现更多的创新人才。

  各级各部门要聚焦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建设中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 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贡献;
进一步完善关心关爱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态化机制,推动落实劳模工匠待遇,提升劳模工匠地位,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质生产力就是新的投资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这个新的生产力理论,就是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以及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现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得到了准确的定义。

  1月31日,中共*央*治*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A总*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而无论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还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建立,都有一个投资、创建并开花结果的过程,由此,一个新的投资方向,将平衡短期的稳增长和长期的高质量发展,那就是把资金投向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去年12月的*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新质生产力理论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新的有效需求的方向。

  新质生产力理论下,另一个投资方向,是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建设未来产业,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是新的有效需求的方向。

  新质生产力理论,还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这些也是新的有效需求的方向。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中国有中国的优势。

  第一,是在前沿新经济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领域、新能源领域,基本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甚至有的还获得了一定的身位优势,比如中国出口的“新三样”,再因为中国的市场够大,数字经济领域的突破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第二,即使在那些目前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最前沿的关键重点科技领域, 中国还有新型举国体制来突破,也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够大,而且集中的资源足够强,所以获得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而这大概也是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的一个关键指向所在。

  第三,大量的传统产业,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升级,也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尤其,中国还有后发优势,可以在这些领域继续吸收引进新的外部技术,新质生产力,要的是比原有生产力高的技术,自然也认同外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激励市场主体向着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加大投资,还有更多的基础性制度工作要先行。

  比如,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再比如,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新质生产力理论,一定会激发出中国企业家们大胆投资、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来。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 魏际刚

  A总*记在中共*央*治*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领域专家。

记者: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魏际刚: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创新, 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这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通过不断进行的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制度创新是关键,包括*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变革,真正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文化创新是支撑,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张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基础新。传统生产力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机械化、电气化为特征。新质生产力则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为基础,是新形态、新类型、新结构、新技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生产力。二是要素新。

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有了新内容和新变化。在劳动力方面,集中体现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新一代技术产业工人群体的参与;
在劳动工具方面,生产的全流程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
在劳动对象方面,品种、范围、类别等方面都有极大丰富,并向更高(外层空间)、更深(深海)、更远(极地)、虚拟(网络与数字空间)方向拓展。

  杨开忠: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发生质变的新生产力。从国家竞争优势发展阶段来看,传统生产力是要素驱动和规模驱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从人类技术-经济范式来看,两种生产力均由技术革命驱动,传统生产力是旧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化数智化相促相融的生产力,即绿智综合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不同体现在: 一是新劳动者,即劳动者的高度自然性、社会性、知识性;
二是新劳动对象, 即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资源——数据为关键劳动对象;
三是新劳动工具, 即人工智能;
四是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支撑;
五是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融合,集绿色智慧于一身,是具有内在可持续性的生产力。这些内在新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高虚拟性、高流动性、强渗透性、高协同性、高价值性等特征。

  记者: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背景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怎样的现实需求? 目前总体情况如何?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颈?

  黄群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具有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但要将系统综合优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能量优势, 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壮大新质生产力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规模,探索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相关的标准体系、政策举措、法律法规等,加大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坚力度,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其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

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再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新质生产力功能取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时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和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与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

  最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与产权结构,完善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现代化治理体系,制定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魏际刚: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基于以下现实需求:一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现代化强国,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拥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这些产业, 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更为强烈,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5G、量子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部分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优势。整体来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交汇期,在国际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亟需突破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以及解决由于产业转型带来的产能过剩及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记者:A总*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认识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张力: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是带动生产、创造、制造等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是科技与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目前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以量子技术为制高点,人工智能、生物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等多点开花、集群突破。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创造、治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发生重大变革。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国际社会权力重构、格*重组,治理面临重大挑战。科学技术创新越来越展现出其“第一生产力”应有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必然结果。全面建成社会**现代化强国,包括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国防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都必须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基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

  黄群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其核心特征。

  A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底召开的*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其中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结构是要素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具有技术外溢性强、产业关联性广、引擎作用强劲等特质,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有序发展,持续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支撑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记者: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开忠:以可再生能源革命和智能革命为标志,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旧质

态生产力走向新质态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变革中,我国总体上已处在世

界领先行列,但要率先达到成熟的新质生产力任重道远。

  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要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改革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区域布*,更高水平解放和整合科技资源。二要进一步发展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生产、金融两类不同性质资本的关系,统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的大文章,发展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有序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智转型。三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向深入推动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更高水准地推进科教文卫改革,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一批世界级人才发展平台和高地,营造高品质的创新生活一体化人才生态。

  魏际刚: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第三,要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焕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攻克难关,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以金融创新助力珠海厚植新质生产力

  当前,珠海制造业正向高端化升级、向智能化拓展、向绿色化转型,支柱产业坚持“强”,新兴产业着眼“进”,共同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坚定不移落实制造业当家,就离不开金融业的强大赋能。

  如何打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组合拳”?近日,浦发银行珠海分行行长万青做客由珠海市政协联合珠海传媒集团、市工商联共同推出的“珠海创新说”系列访谈节目,分享浦发银行珠海分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赋能科创企业以及支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重大任务中的亮点举措。

一、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助力现代产业集群百花齐放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近年来,珠海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蓝图, 提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万青看来,这要求珠海金融机构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要为“制造业当家”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关键要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进而打通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万青表示,浦发银行珠海分行一直积极利用产品创新等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

  此前,有不少珠海产业立柱项目厂房由国企定制建设,企业仅存在设备融资需求,较多银行对该类项目融资审批困难。“围绕部分产业项目用地存在抵押受限的难题,我们除了主动与市自然资源*、市金融工作*等*府部门沟通, 争取政策优化减少抵押限制外,还创新提出项目融资放款时免抵押的授信方案, 解决企业因项目用地不能抵押难以获得信贷资金的难题。”万青表示,浦发银行珠海分行目前成功获批珠海鸿钧、海四达等多个企业的设备融资贷款,为企业快速发展赢得了更多时间。

  从托举重大项目、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到破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长期以来,浦发银行珠海分行始终坚持“珠海市支持实体经济重要银行”的角色定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源源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2023年年末,浦发银行珠海分行中长期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幅113%,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二、打造特色金融品牌,紧握政策机遇助力横琴建设

依托集团化、综合化的服务优势,并结合自贸金融、离岸银行和海外分行、

海外投行等多平台协作优势,浦发银行成为大湾区目前唯一一家具备所有境外账户体系的银行,可为企业持续提供国际接轨的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

  在“横琴金融30条”政策支持下,浦发银行珠海分行紧握政策机遇,发挥跨境多平台服务优势,不断提升支持合作区建设的金融服务能级。2023年4月, 浦发银行珠海分行联动香港分行,以联席全球协调人身份参与华发集团赴澳门发行5亿人民币高级无抵押担保债券,助力全国首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债券落地。“此举不仅有助于盘活境外市场的离岸人民币资金,同时还强化了人民币债券资产在葡语国家的影响力,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后续进一步支持澳门债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万青强调了该行助力赴澳发债的重要意义。

  秉承“金融为民”“金融报国”的初心,浦发银行珠海分行持续推动跨境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参与合作区资金“电子围网”系统建设,并不断优化在合作区生活和就业的澳门居民购置或出售自用、自住商品房金融服务流程。“满足港澳居民在合作区工作生活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浦发力量。”万青说。

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10月底,*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明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近3个月来,浦发银行珠海分行“开篇起笔”打出了哪些金融“组合拳”?

  据万青介绍,浦发银行珠海分行正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场景的业务诉求,“量体裁衣”为企业提供特色产品。“在面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缺少抵押、担保的‘通病’时, 我们会打破传统金融授信,不再只盯着企业规模等条件,而是探索创新‘小巨人信用贷’‘浦创贷’‘科技腾飞贷’等特色产品,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等‘变现’。例如,‘浦创贷’主要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为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提供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线上贷款服务。”万青表示。

  除了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外,该行还主动靠前发力,把金融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万青表示,浦发银行珠海分行当前正积极搭建以科技企业为中心、以银行为平台的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并建立“商行+投行+跨境+私行”的跨领域融合服务模式,积极与*府部门联合开展各类融资对接和政策辅导活动, 为科技型企业多元的金融需求打开一扇新的融资大门。

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成绩正在不断刷新。截至2023年年末,浦发银行珠

海分行已为192家科技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融资金额达到41.3亿元,极大解决了珠海科技企业成长时的难点痛点。

  在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的同时,浦发银行珠海分行还持续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助力畅通珠海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万青表示,该行当前重点支持高景太阳能、爱旭股份、鸿钧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把绿色金融“活水”润泽至更广泛的领域。截至2023年年末,浦发银行珠海分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73亿元,较年初增加30亿元,占全行对公贷款余额比重为36%。

  勇立潮头敢为先,乘势而上开新*。“在市W九届六次全会细化形成的‘1313’思路举措中,我们特别注意到,珠海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这也激励着我们全体浦发人,要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助推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万青表示,接下来, 浦发银行珠海分行将贯彻落实珠海市W九届六次全会暨市W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对接“1313”思路举措,立足珠海地方实际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力度,将金融“活水”引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天津日报评论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A总*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为天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必须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A总*记对天津的科技创新寄予厚望,2019年1月,总*记视察天津时强调,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时隔5年, A总*记再次围绕“新”字对天津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此为指引,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科教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齐全,这是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我们要深刻领会A总*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既保持“勇争先”的干劲,又找准“善作为”的路径,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勇争先”,就要认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更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善作为”,就要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海河实验室等平台载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津孵化转化产业化,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尤为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科技与产业的变革缺一不可。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既要在科技创新中迎难而上,加强科创园区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也要在产业创新中抓准重点和方向,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不谋全*者,不足谋一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唱好京津“双城记”是重要方面。北京拥有科技创新优势,天津拥有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互支撑、攥指成拳,正在激扬更加充沛的发展动能。新征程上,我们要精心谋划协同的事,用心做好天津的事,紧紧抓住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循大道,至万里。以A总*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勇争先、善作为,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必将昂扬激越。

推荐访问:(32篇)2024年新质生产力理论材料 生产力 理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