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悟与哲理感悟

时间:2022-08-01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品悟与哲理感悟,供大家参考。

思想品悟与哲理感悟

 

 作文素材运用例析 ——思想品悟与哲理感悟点滴作文 前言:

 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包含很多方面, 如:

 审题、 立意、 结构技法、 打造 亮点、 语言锤炼、 材料应用。

 素材展示一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 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选自《报任安书》, 作者司马迁)[运用方向] 本素材适应“生命的苦难”; “挫折”; “成功的背后”; “环境与成长”; “信念” 等话题。[拓展延伸] 1.孔子困厄

 孔子有一腔报国之志, 可命运多舛, 仕途不顺, 徒有远大抱负却无用武之地, 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六十八岁时返鲁, 致力于整理文献与教育学生。

 相传收弟子三千, 育子路、 颜渊等七十二贤人, 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屈原放逐

 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 他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但他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人气质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两次流放。

 楚怀王时, 他被流放到汉北;襄王时, 他被流放到沅、 湘。

 在孤独困境之中, 屈原写就了《离骚》 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3.孙子膑脚

 作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他曾与庞涓同向鬼谷子学习兵法。

 两人情谊甚厚, 结为兄弟。

 庞涓成为魏惠王将军之后, 十分嫉妒师兄的才智, 骗膑入魏,竟然割去了孙膑的膑骨。

 尽管惨遭不幸, 孙膑却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存力,用心血凝结出了《孙膑兵法》, 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业绩。

 [运用技法]

 一、 直接引用原文, 借激昂的诗句, 展示伟人们顽强的毅力与杰出的成就;

 二、 从译文入手, 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引出, 打造气势磅礴的精彩语言;

 三、 抓住典型人物, 深入挖掘, 再现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风采。

 [片段示例] 飓风来了, 吹折了桅杆, 吹破了帆, 生活之舟却不能停滞不前啊!

 周文王拘于羑里,演《周易》; 孔子困陈蔡, 作《春秋》; 左丘失明, 始著《国语》; 孙子膑足, 而谱《兵法》;屈原放逐, 而作《离骚》《天问》;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 却有《史记》 万古流芳······泰戈尔说得好:

 我不求生活中的艰难有个止境, 只希望能有一颗征服它的心。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哪能随便向它低头。

 (选自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面对大海》)

 [赏

 读] 引用原文, 凭借的是积累; 化用诗句, 需要的却是智慧。

 作者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巧妙化用佳句, 语言既有原文的丰厚底蕴, 又显示出了作者的非凡才情。

 孙膑虽然没有膑骨, 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

 两块膑骨, 像两颗种子, 生出两柄复仇利剑。

 一剑刺出桂陵之战, 歼敌两万, 俘敌七万。

 围魏救赵, 声震天下。

 一剑刺出马陵之战, 射死庞涓, 歼敌三万, 俘敌五万。

 减灶之计, 千古流传。

 可是, 他把庞涓射死了,膑骨之痛就没了 ? 以杀止杀、 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 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 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 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自 由。

 (选自时文《刺痛千年的麻木》)

 [赏

 读] 如果说照引 原文能展示历史人物在面上的风采, 那么作者对孙膑个人的深入剖析则是点上的刻画。

 同样写孙膑, 作者不随波逐流地去赞美, 而是用质疑的口吻引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反向切入, 推陈出新, 标新立异, 令素材闪现了熠熠的时代光辉。

 这应算是一大亮点, 但观点不宜偏激, 导致不攻自破, 很难令人信服。

 苦难是金!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 苦寒来。

 不受一番风霜苦, 哪得红梅扑鼻香?是的, 当苦难来临时, 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 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 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

 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 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

 在中国古代史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代著名 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一个个古代先贤, 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 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 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 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 它们!

 [赏

 读] 文章以“苦难” 为话题, 作者很确切地引用了《报任安书》 中的名言, 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 从苦难这一角度来加以诠释, 十分具有说服力。

 可见, 学会从课本中筛选写作素材, 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 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 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 最方便的捷径。

 素材展示二 客曰:“月 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 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写作者丢开了个人的愁怀, 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以明月 江水作比, 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 都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 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的长江的无穷和明月 的永不增减, 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选自《赤壁赋》, 作者苏轼)

 [运用方向] 本素材适应“直面挫折”; “生活的态度”; “与自然同在” 等话题。

 [拓展延伸] 1.乌台诗案。

 这是宋元丰二年发生的一起文字狱, 纯属政治迫害。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 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 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告发并逮捕了苏轼。

 后经力保, 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 即御史台, 因官爵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 自汉代以来别称“乌台”。

 2.沧海一粟。“沧海一粟”, 由“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

 沧海之一粟” 而得。

 另外,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即由《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目 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来。

 后来有人把“无禁” 改为“不尽”。

 [运用技法] 一、 化用原文佳句, 透过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 表达独特情思, 力求思想动人;

 二、 借助诗意背景, 用散文的形式描绘诗意盎然的画面, 力求情感动人;

 三、 采用对比论证, 忆赤壁今古事件, 揭示诗人心态变化的原因。

 [片段示例]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 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 流落四方, 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 夜, 他心灰意懒, 看“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 , 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 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 盘旋, 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 他心中郁结的块垒、 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 痛苦, 唯有忘记。

 [赏

 读] 作者借助原文的意境重新锻造, 既有对原文的引用, 又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其间对江水、 山风等的刻画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为展示苏轼的内心痛苦起到了烘托作用。

 相当于配乐的效果, 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深入其内心世界, 去展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有一个本质的飞跃。

  [佳作欣赏]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 水潺潺。

 残阳如血, 沧海如幕。

 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 驾一叶扁舟, 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 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 那皇帝谪贬的敕令, 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 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 赤壁成了 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 周瑜。“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自 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满腹经纶, 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

 而此时, 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 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 翅膀似的, 继续飞扬。

 斟一杯酒, 临江而酾, 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 己的往昔。

 是啊!

 他清醒了 , 哀吾生子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 取山水之色, 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 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 他用自 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顿悟。

 在黄州, 他兴修水利, 奖励耕织, 廉洁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

 后来修了 一座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 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 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高呼,“苏轼选择了赤壁, 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

 这一路艰辛, 这一路坎坷, 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 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 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 晓风残月 ” ,“竟无语凝噎” , 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 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 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 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 只属于苏轼。

 [点

 评] 作者站在历史的顶峰, 以《赤壁赋》 作为灵感的触发点, 以其中的佳句作为行文的线索, 巧妙地展示了苏轼独特而美丽的人生世界。

 开篇化用《赤壁赋》 中的诗意境界,意境轻灵而开阔; 接着用“乌台诗案” 带出对周郎的缅怀, 底蕴丰厚而动人。

 文章笔墨落脚于《赤壁赋》, 眼光却横扫历史长河。

 信笔铺开, 思接千载。

 无论是在叙述、 引用,还是议论、 抒情, 处处散发出浓烈的文学芬芳, 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

 文章品味高雅, 底蕴深厚, 读来唇齿余香。

 从课本中挖掘闪光的素材, 本文堪称典范。

  跨越雷池

 人们常常被一些定理、 权威论证及经验所束缚, 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实我们如果不被它们束缚, 跨越雷池, 就会发现“雷池” 对岸的风景更美好。

 鸵鸟极善奔跑, 弹跳力极强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圈养这种强健鸟类的栅栏却非常低矮, 连几岁的小孩也能一扬腿跨过。

 但鸵鸟却甘心被这种对它们的能力来说根本不成障碍的栅栏所束缚, 并且没有一只逃跑,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 鸵鸟小时候就被主人放养在这样的栅栏中, 那时它们尚小, 还不能够越过栅栏逃到外面。

 小鸵鸟试过许多次都失败了, 就认为自己不可能跳过栅栏。

 久而久之, 就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在它们心中那些栅栏是不可跨越的“雷池”, 其实它们早已可以跳过栅栏, 奔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人们听到这个故事, 往往会嘲笑鸵鸟的愚蠢, 但实际人们也经常犯着和鸵鸟相类似的错误。

 美国最大的肥皂公司老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些穷人之所以一辈子成不了富人,并不是他们缺少才干或者机会, 而是他们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 他解释说, 自己从小是在贫民区长大的, 一次他看到一个有钱人开着昂贵豪华的车从他家门口开过, 内心羡慕不已, 就回头问妈妈:

 “我家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富有呢? ” 他妈妈回答说:

 “因为你

 的祖父、 父亲根本没有致富的念头。” 从此, 他就打破了以往“穷人就是穷人” 的观念,坚信自己是能够富有的, 跨越心灵的雷池, 终于成为世界上黑人的首富。

 哥白尼若是相信了“日 心说”, 不敢相信自己会发现真理, 怎么会有光照日月 的“地心说” 诞生? 若伽利略不相信自己能够推翻“千古不变” 的定理, 怎能将人类的科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若是我们的奥运健儿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怀着“金牌本无主” 的信念, 怎能打破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获得“51 金” 的成绩?

 相信自己, 是跨越雷池的第一步!

 相信自己, 眼前的雷池拦不住我, 对面的风景会更好!

 跨越雷池, 我会飞得更好、 更高!

 [点拨与启发] 这是一篇立意准确深刻的佳作。

 文章开篇就直入主题, 亮出观点, 显得干脆利落、准确到位; 接着从“圈养鸵鸟” 到“黑人首富”, 再到奥运“51 金黄”, 事例新颖充足,详略互佐, 环环相扣, 一气呵成, 论证有力。

 更可贵的是,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简约, 分析精准到位, 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运用对比进行构思, 笔力集中于“跨越雷池”必先跨越“心灵的雷池”, 即相信自我, 相当深刻。

 打开课外阅读这扇窗户, 在名家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涵泳、 同学们可以直悟名家, 与其心灵碰撞, 发出耀眼的火花, 采撷绚丽的花朵。

  我读

 我悟

 我写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 乃兵法圣典, 读者从古到今以亿万计都不为过之, 领悟者有多少, 能成将军的有多少、 能打胜仗的又有多少、 能正奇两用因地制宜的又有多少、 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者更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有些人读一年的书相当于别人读十年? 有些人说读一本书理解书中的百分之二三十已经很不错了, 有些人认为读一本书理解书中的百分之六七十那就更不错了, 有些人更以为能了解书中的全部内容就非常的了不起。

 其实他们不知道能读懂一本书并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再融合自己的思想引为己用, 这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这本书。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在阅读中感悟, 在感悟...

推荐访问:思想品悟与哲理感悟 哲理 感悟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