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严羽美学思想核心(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01 15: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妙悟―严羽美学思想核心(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妙悟―严羽美学思想核心(精选文档)

 

 妙悟―严羽美学思想的核心

  中国诗歌发展到盛唐, 随着创作方法的建立和发展, 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 声律的运用、 语言风格的创造和手法技巧的革新, 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作风, 唐诗以波澜壮阔的潮流, 深邃开合的思想达到了 空前的繁荣。此后当然还要前行, 也有郊、 岛之“虫吟草间”, 有韩愈之以散文入诗,可谓另辟蹊径, 但还是挡不住衰败的趋势。

 承此晚唐余绪, 加上宋代特殊条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思想统治反而加强, 诗人们的胸襟气魄不再那么阔大)

 的强化, 于是产生了“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 的“江西” 诗派和“止入声闻, 辟支之果”、 小家子气十足的“江湖”“四灵”诗派。

 更严重的是再加上“崇性礼, 卑艺文” 的道学的兴起, 从而形成了“尚理而病于意兴” 这种说教化、 概念化的宋诗弊病。

 于是, 目睹了宋代整个诗坛种种弊端的严羽提出了 学诗、 作诗的方法, 即“妙悟”。

 希望以此来纠正以“江西” 诗派为代表的“尚理而病于意兴” 的弊病。

 严羽, 字仪卿, 自号沧浪逋客, 宋代末年的诗论家和美学家。

 他的主张是在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上, 吸取了 前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妙悟” 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的“妙悟”, 即是心领神会, 彻头彻尾的理解, 颇类于禅道中的茅塞顿开, 因而严羽以禅论诗,他讲“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唯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只不过不同的人, 悟的程度有深有浅罢了。

 可以说, “妙悟”

 说是严羽论诗的中心论点, 也是严羽所认为的诗道之根本所在。

  “悟” 为佛家用语, 要把握严羽“妙悟” 说的实质, 有必要弄清“悟”的原始含义。

 禅宗教义认为, 作为最高精神本体的“真如佛性”, 通过一般的认识途径根本不可能认识, 通过感性知识不能加以感受, 一切概念、推理、 判断等理性思维也都无从表达。

 要认识这种“真如佛性”, 只有“理智悉释”, 采取一种神秘的直观才能达到。

 这种神秘的、 直观的内心体验,就是“悟”。

 禅宗南宗倡“顿悟” 说, 宣扬对“真如” 的认识, 可以在刹那间达于极致, 所谓“前念迷则凡, 后念悟即佛”, “迷来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慧能还曾以身说法:

 “我于忍和尚处, 一闻言下大伍(悟), 顿见真如本性”。

 后期禅宗的传教, 甚至不再用语言正面阐释, 而强调“机锋”、棒喝”, 更只能靠闻法者一味妙悟了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五灯会元》 里这则记载, 说的是释迦牟尼的事, 反映的却正是禅宗的认识论。

  禅宗在宋代对文坛影响甚大, 文人、 士子纷纷以禅语入诗文, 文论家、诗论家也常用“悟” 来说诗文, 但都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严羽的用禅语入诗具有集大成的意味。

 他认识到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就是所谓“别材”“别趣”, 而要领悟、 体味这种艺术美的独特性, 须有一种独特的方法与能力才能达到, 这就是“一味妙悟”。

  他认为这才是诗道的“透彻之悟”。

 严羽所描绘的这个艺术形象的特点是:

 情景交融而意在言外, 鲜明具体又含蓄深远; 情和理消溶于形象之中, 表现为诗之“兴趣”。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 中所形容:

 “理之于诗, 如水中盐, 蜜中花, 体慝性存, 无痕有味。” 这种“唯在兴趣” 的

 诗歌艺术境界, 仅靠读书穷理是无法创造出来, 也无法深入体会的, 必须依靠内心的体验与领悟, 才能真正领会与掌握。

 正是在这一点上, 严羽找到了禅道与诗道的共同点。

  对于“妙悟”, 严羽并没有过分地神秘化, 而是作了 较为深入的阐述。在论述如何学诗, 也就是如何把握诗歌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时, 严羽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严羽虽将学诗的范围局限于前人的优秀作品, 但他提出学诗的方法不是条分缕析、 寻章摘句, 而是熟读、 酝酿、 领悟, 学习的结果是“悟入”, 即通过上述方法达到对前人作品的“别趣” 及诗道的领悟和掌握。

 严羽的“一味妙悟”“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 和“自然悟入” 等, 可以认为, 同样是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和强调。

 严羽对审美直觉性的强调, 是基于他对诗歌独特艺术规律的认识。

 他所推崇的盛唐之法, 他所描述的那种浑然天成、 情景交融的诗境, 是决定审美直觉性的必要因素。

 不言而喻,只有生动具体、 含蓄深远的艺术形象, 才是直觉审美的对象, 才有作用于人们的直观能力的内在根据。

 枯燥的议论, 奥僻的文字,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只能成为理性分析的对象, 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也正因诗歌艺术形象的含蓄性, 即理之于诗, 如空中之音, 水中之月, 只可意会, 就要求欣赏者不是运用理性分析, 而是调动审美经验积淀、潜心于审美对象所提供的艺术境界之中, 通过对诗境的体味达到对言外之意的领悟。

 与审美的直觉性相联系, 严羽要求注意审美的整体性。

 严羽认为, 汉魏盛唐之诗, 或气象混沌, 不可句摘; 或透彻玲珑, 无迹可求, 其诗境都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

 因此, 读诗时需从整体的气象、 兴趣上去潜心体会,而“不可寻枝摘叶”, 肢解原诗。

 否则只会破坏艺术形象的完整性, 失去“别趣”。

  参考文献:

  《沧浪诗话?诗辨》《沧浪诗话?诗评》

  慧能《坛经》(法海本)

  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黑格尔:

 《美学》 第一卷. 第 167 页.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 0 第 40, 商务印书馆 01965 年

 《别林斯基选集》 第三卷. 第 93 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年

 皎然:

 《诗式》

推荐访问:妙悟―严羽美学思想核心 美学 核心 思想